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诊断与治疗机遇与挑战
自Yannuzzi1990年发表他的里程碑的论文“特发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 20多年来[1],PCV变成了眼底界非常热的话题。从Pubmed上查到的文章数目看, PCV的文章发表呈现一个几何级数的递增. 1990-1999年这10年间,从Pubmed上查到的文章总共只有16篇,而从2000年至今发表的文章数就高达500篇以上,这个数目还不包括非Pubmed发表的文章。尤其亚洲地区,由于PCV的患病率远高于高加索人种的患病比例,因此,在PCV领域显得更加活跃。但即便如此,有关PCV的病理机制、诊断和治疗仍然是我们的挑战。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陈有信
一、PCV是独立疾病还是AMD的亚型?
这个问题至今未有定论。Yannuzzi之所以将这种病变命名为PCV,相信他是笃信这是一个独立疾病的。支持其为独立疾病的证据有:(1)PCV的患病率在有色人种显著高于高加索人种;(2)尽管不多,但也有关致病基因多态性研究发现了一些与PCV高度相关而与AMD不相关的基因位点[2,3,4]。(3)临床表现的不同,如在PCV患者较少看到玻璃膜疣、大范围视网膜下出血及浆液血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更常见、眼底可以见到特征性的橘红色结节样病灶。(4)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见到特征性的血管瘤样扩张的结构或/和异常分支血管网。(5)OCT发现所谓的“双层征”及脉络膜增厚(高通透性)的现象,而在老年黄斑变性则没有这种现象。支持为PCV是AMD的亚型的证据有:(1)大多数患者都在50岁以上;(2)临床表现如出血、渗出、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在AMD和PCV均可出现;(3)很多有关AMD和PCV的基因多态性研究发现很多基因多态性的变异同时与AMD和PCV关联如ARMS2 / HTRA1 rs10490924 (A69S) 位点及rs11200638[5]。(4)尽管有一些病理及免疫组化报告发现在PCV标本可见脉络膜血管的透明变性,并且VEGF抗体染色阴性,说明PCV的异常血管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可能不同[8], 但至今没有充分证据证明二者的病理机制不同,PCV的异常血管是新生血管还是正常脉络膜血管的病变或二者兼有,依然不能确定。因此,值得我们从临床和基因角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阐明PCV究竟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还是AMD的亚型。
二、关于PCV的诊断
PCV的诊断目前基本遵循亚太PCV的专家共识,主要是基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的发现,即在造影的头5分钟内应该发现血管瘤样扩张的血管结构,即所谓”息肉状病灶“,如果没有发现这种结构,只能是拟诊或可疑诊断[9]。在日本的诊断标准中,如果眼底检查发现了橘红色结节样病灶即可诊断,这条标准并没有取得共识。在临床上确实有很多模棱两可的情况,如大片视网膜下的出血、大的浆液性脱离病例,ICGA没有显示出典型的病变结构,如何诊断?随着出血吸收或病程的延长,有些病例最终发现了典型的病灶;少数病例可以见到典型的异常分支血管网,但没有息肉状病灶,是不是PCV?还有不少介于PCV异常血管和脉络膜新生血管之间的病变,诊断方面还是很有挑战。在国内,由于诊断标准没有完全统一,临床上统计的患病率就有很大的偏差,这是需要今后解决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高分辨率OCT的应用,为PCV的诊断提供了非常好的辅助诊断工具,比如OCT检查发现,息肉状病变的比较特征性的RPE的高而窄的象手指样的突起和所谓的“Double-layer sign”,即内层为扁平或波浪状隆起的RPE构成的高反射带,外层为薄而直的Bruch膜高反射带,中间为均质性或异质性的中等或低反射的OCT影像 [10,11]。这两个OCT的发现对于某些ICGA诊断模棱两可的病例和大量视网膜下出血的病例确诊很有帮助,建议大家重视OCT在PCV诊断中的价值。
- 上一篇:请求术后鉴别血管瘤和类癌
- 下一篇:血管瘤的鉴别方法有哪些?
相关文章
-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