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血管瘤
获得性血管瘤是由于后天原因导致的血管异常增生性疾病,常见类型包括化脓性肉芽肿、微静脉血管瘤、靶样含铁血黄素沉积性血管瘤、疣状血管瘤、获得性弹性组织变性血管瘤、樱桃色血管瘤、丛状血管瘤、获得性多发性血管瘤病等。
化脓性肉芽肿(pyogenic granuloma)可见于牙龈组织、口唇、面部的皮肤或口腔黏膜,外形类似于黏膜息肉,呈鲜红色,表面光滑,可有蒂。由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的多个小叶状组织构成,类似肉芽组织,其中含炎症细胞浸润,因此称为化脓性肉芽肿。随着血管瘤的生长,其中的血管成分逐渐减少,进而出现纤维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郑家伟
微静脉血管瘤(microvenular hemangioma)是一种新近报道的良性血管肿瘤, 由Hunt 等于1991 年首先描述并命名, 属罕见病变,但Bantel 等1989 年曾报道过一种微毛细血管性血管瘤( microcapillary angioma),两者可能属于同一种病变。临床上多表现为孤立性紫色或红色结节, 或呈小斑块状及丘疹样病变,,直径0.3~2.0 cm。病程较短,通常为数月,也可长达4 年。发病部位以肢体最多见,尤其是前臂,其次可见于躯干和小腿。患者以青年人居多,男女均可发病。临床上常诊断为血管瘤,有时被误诊为Kaposi肉瘤。
微静脉型血管瘤的组织学特点是肿瘤位于真皮内, 由增生的薄壁小血管组成。这些小血管呈特征性不规则分支状, 在真皮的全层内呈浸润性生长。血管的腔隙多呈狭窄状。内皮有时可略肥胖,圆形或卵圆形,但无异形性,核分裂象少见或不见。本病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内皮细胞的外围可见血管周细胞。此外,血管之间的基质常伴明显的胶原样变性,故又有促结缔组织生成性血管瘤( desmoplastic hemangioma) 之称。间质内除少量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外,多无明显的炎症反应,也无红细胞渗出或含铁血黄素沉着。免疫组化标记显示,内皮细胞多强阳性表达内皮性标记如FⅧ、CD31、CD34 和U EA-1 等,而血管周细胞则位于真皮内,由小血管增生形成,增生的小血管管壁较薄,呈分支状,形态不规则,具有浸润生长的特性。微静脉血管瘤虽然由小血管构成,但血管管腔极细微,几乎无红细胞,因此称为微静脉血管瘤。微静脉型血管瘤中血管的本质尚不清楚,可能属于一种小静脉。微静脉型血管瘤属良性肿瘤,局部切除后可治愈。
靶样含铁血黄素沉积性血管瘤(targetoid hemosiderotic hemangioma , THH)又名鞋钉样血管瘤( hobnail hemangioma ) ,是由Santa Cruz 和Aronberg于1988年首先报告的一种具有靶样外观的皮肤良性血管性肿瘤。本病多见于青中年男性,常发生于四肢,表现为一靶样损害,靶中心通常是直径< 2cm 的紫红或褐色丘疹,生长缓慢,无自觉症状;其周围皮肤呈棕黄色或正常肤色,最外周绕以瘀血环,该环可自行向外扩展,颜色逐渐变淡直到彻底消退,但靶心紫红色丘疹或结节常常持续不退。未经治疗的THH 皮损可持续存在1个月~2 年,在此过程中,THH皮损形态可呈阶段性或周期性改变 。本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是真皮浅层血管腔不规则扩张,管壁内皮细胞肿胀,似鞋钉突向管腔;真皮浅、中层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 。本病需与色素痣、黑素瘤、Kaposi肉瘤和血管角化瘤等疾病相鉴别。治疗方法首选手术切除。
疣状血管瘤(verrucous hemangioma)是一种少见的血管畸形,出生时或儿童期发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典型皮损为单侧,成群,散在或融合性角化性血管性丘疹,有时呈线状或匍行性。早期损害呈淡蓝色,界限清楚,质地柔软,逐渐扩大,呈卫星状结节,继之表面角化成疣状。好发部位为下肢,特别是下肢远端。主要采用CO2激光疗法、冷冻疗法或手术切除,切除应较深,以免复发。
相关文章
-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