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状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
盘状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皮肤-黏膜结缔组织病,病损特点是持久性红斑,中央萎缩凹陷呈盘状。主要累及头面部皮肤和口腔黏膜。皮损表面有附着性鳞屑,黏膜病损周边有放射状排列的短密白色条纹。女性好发。属于癌前状态。
盘状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有:
1.黏膜损害:好发于下唇,破坏唇红缘;病损中央萎缩发红,边缘隆起呈盘状;病损黏膜侧有放射状排列的短密白色条纹,皮肤侧有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有烧灼感,易出血,结痂。
2. 皮损:多见于颊、颧、唇、鼻、耳、头皮、四肢等。初始为皮疹,表面有毛细血管扩张和灰褐色附着性鳞屑覆盖。去除鳞屑可见扩张的毛囊孔,取下的鳞屑似图钉,即“角质栓”。鼻梁、鼻侧和双颧部可见“蝴蝶斑”。
3. 全身:无明显自觉症状,可伴瘙痒、刺痛、灼热等。部分患者有全身症状,如胃肠道症状、不规则发热、关节疼或关节炎、淋巴结肿大、心脏病变、肝脾肿大、肾病等。
盘状红斑狼疮的诊断主要有以下四点:
1. 黏膜损害:唇红部有红斑或糜烂,中央凹陷,边缘稍隆,病损周边有白色放射状排列的短密条纹,破坏唇红缘,皮肤侧色素沉着。
2. 皮损:角质栓、蝴蝶斑、鳞屑形成等。
3. 实验室检查:血沉加快、类风湿因子阳性、抗核抗体阳性、CD4/CD8比率增高。
4.组织活检:组织活检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盘状红斑狼疮的病理表现为上皮过度角化或不全角化,角化层可有剥脱,粒层明显。皮肤病损有时可见角质栓。上皮棘层萎缩变薄,有时可见上皮钉突增生、伸长。基底细胞层显著液化变性,上皮与固有层之间可形成裂隙和小水疱,基底膜不清晰。固有层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内可见玻璃样血栓。血管周围有密集淋巴细胞及少量浆细胞浸润,血管周围可见类纤维蛋白沉积。结缔组织内胶原纤维玻璃样变、水肿、断裂。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在上皮基底膜区有一连续的、粗细不均匀的翠绿色荧光带,呈颗粒状、块状,称为“狼疮带”。
- 上一篇:盘状红斑狼疮的鉴别诊断及注意事项
- 下一篇:盘状红斑狼疮发病早期是什么样的?
相关文章
-
头条推荐
-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