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评估血管瘤?
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人群发病率约为4~5%。血管瘤是小儿外科、内科、皮肤科、肿瘤科、整形外科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卫生部已将其列入26种重大出生缺陷监控疾病之一。首都儿科研究所普外科马丽霜
一、血管瘤的分类
传统分类方法依据形态学将血管瘤分为鲜红斑痣、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混合性血管瘤。1996年国际脉管病变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ISSVA)完善了脉管性疾病的分类,把脉管性疾病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大类:血管瘤是以细胞增殖为特点,包括婴儿血管瘤、先天性血管瘤、丛状血管瘤等;血管畸形是血管形态发生中的异常,包括单纯性脉管畸形、动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等。其中婴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 IH)是脉管性疾病最常见的类型,要和血管畸形鉴别。
IH是脉管性疾病最常见的类型,其具有明确的增生、稳定到消退的自然病程。通常在生后可以出现或不出现,最早期的皮损表现为充血性、擦伤样或毛细血管扩张性斑片。之后会有一个快速增殖期,通常发生在生后5.5~7.5周,在生后3个月内的增殖期,瘤体大小可达到最终面积的80%。早期增殖期后增殖变缓,6~9个月为晚期增殖期,最终在几年后逐渐消退。
IH的诊断主要根据瘤体出现的时间、增殖特点、临床特征可以诊断,部分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主要是超声检查,必要时行增强MRI或CT)来辅助诊断。超声检查是IH的诊断、血流动力学评价、疗效评估重要的非侵入性辅助措施。增强CT/MRI等影像学检查对明确IH范围、评价系统器官受累情况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多发性血管瘤、血管瘤相关综合征的受累器官涉及儿内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多个科室,需多学科协同诊治。
二、IH的早期风险评估
尽管IH的发病率较高,但其可以自行消退,大多数不留下明显后遗症,因此大多数IH不需要治疗干预。但仍有部分IH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影响患儿的美观、功能甚至生命。
1.出血、溃疡:容易发生在增殖期、较大的、表面糜烂或外伤后的IH,尤其是易于受创伤的部位和皮肤皱褶部位,如外阴部、耳部、鼻部、唇部、颈部、腋下、肘窝和N窝部位等,部分会继发感染。
2.瘢痕:少数IH即使自行消退,但消退后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3.视力影响、气道或外耳道阻塞:发生在眼睑的血管瘤,可形成障碍性弱视或散光;声门下血管瘤可形成气道阻塞;有时颈部皮肤血管瘤也可造成类似障碍;新生儿鼻部血管瘤有时也可形成气道阻塞或吮奶障碍;外耳道血管瘤短期内可能影响听力。
4.系统影响:深部巨大血管瘤、非常多发的小血管瘤(少见)或内脏血管瘤,伴有消耗性的血小板减少及凝血障碍。多发性血管瘤发生于多个器官,广泛器官受累有很高的死亡率。
不同IH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来判断是否为高风险的血管瘤,从而决定治疗方案。根据I.J. Frieden建议,可以将IH分为3个风险等级。对于高风险的IH,应尽早治疗,最好在生后4 周或更早的时候开始,如果能早期治疗,则可以达到一个最佳的治疗效果。
- 上一篇:专家告诉你婴儿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 下一篇:新生儿患有血管瘤应该怎么办呢
相关文章
-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