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血管瘤 治疗的 最新进展 (严禁转载)
婴幼儿血管瘤是最为常见的婴幼儿良性肿瘤,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一般认为约3‰-1%。血管瘤可分布于全身,但相对好发于面颈部。男女发病比例悬殊,约1:3~5。
【发病机制】
血管瘤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其增殖和消退现象仍没有得到很好的阐释。有关血管瘤发生存在各种理论:成血管细胞理论、胎盘起源理论、血管发生失衡理论、细胞因子调节通路的突变理论、发育区缺陷理论、血管瘤形成中非内皮细胞理论、免疫与炎症学说等。而血管瘤的消退则被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中心刘郭
细胞成分改变、细胞因子的表达改变、细胞凋亡等。随着血管瘤特征性的流行病学、基本生物学和细胞学信息的不断积累,其增长和消退机制的研究已经有显著的进展。由于缺少理想的动物模型对研究的深入有一定阻碍。目前的研究热点仍集中在成血管细胞、胎盘种植、血管生成失调以及发育缺陷方面,但对血管瘤消退机制研究甚少,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此,这对于血管瘤的早期预防,特异性的干预治疗提供新思路,并为血管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开辟新的视野。
【临床表现】
血管瘤的自然病程可分为:增生期、稳定期和消退期。初发时多表现为蚊咬状或针尖样红点,也可出生时即为片状红斑,生长速度有的十分缓慢,有的则能在数周内侵犯大片正常组织和器官,严重时几乎可累及整个面部,造成严重外观畸形和功能障碍。其典型外观为鲜红色隆起的质韧肿块,界限清楚,压之不退色。若病灶完全位于皮下组织,则表现为皮下的蓝紫色包块,而无鲜红色皮损。当全身不同部位出现2个或2个以上的病灶时,称为多发性血管瘤。在经历了约一年的增生后,病灶生长停滞,进入稳定期。当病灶中央开始逐渐发白,并融合扩大时,肿块开始变软时,即提示进入消退期。退化后可遗留色素沉着、瘢痕形成、毛细血管扩张以及纤维和脂肪沉积。
【治疗】
原则:治疗方法应该:安全、快速起效,无创(或微创),无继发畸形。
传统治疗方法:
1. 激素治疗:皮质类固醇激素可口服或瘤体内注射来治疗血管瘤。口服用药主要用于体积较大或增生迅速的病灶,而对于十分局限的小面积病灶,则可选择局部注射。早期疗效表现为肿瘤停止生长,而非即见消退,治疗导致血管瘤提前进入稳定期和消退期,表现为瘤体变软,表面开始发白,出现皮面皱褶,生长停止等。其有效率在85%左右。但容易出现出现肥胖等并发症,特别是影响疫苗的使用。
2.抗肿瘤药物局部治疗:局部注射抗肿瘤药物在临床应用也比较广泛,其中报道最多的是平阳霉素,对增生期的血管瘤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在较低浓度下注射治疗的确能阻抑血管瘤的增生,但若浓度过高,可导致注射部位正常组织的纤维化或坏死,尤其对浅表的病灶更应注意。因此,治疗不应求迅速“治愈”,而应以抑制增生为目的,确保治疗不引起包括色素改变和疤痕增生等在内的多种影响最终外观的不良反应,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过敏、死亡!
3.放射治疗(包括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增生期血管瘤的血管内皮细胞处于幼稚的增殖状态,对放射治疗有较高的敏感性,经治疗后血管生成停止,毛细血管变性闭塞,出现类似消退的表现,效果较为可靠和客观。但可能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改变,尤其是色素减退、疤痕形成和毛细血管扩张等并发症,导致了对消退后皮肤最终效果的影响。剂量过大的放射治疗,甚至可导致骨生长中心的阻抑、深部组织损伤及慢性放射性皮炎等并发症。目前应用已经较少。
- 上一篇:血管瘤:很多不应该手术
- 下一篇:血管瘤破溃出血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相关文章
-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