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皮肤出现血管瘤,可以自行消退吗?专业版
婴儿血管瘤
前言
婴儿血管瘤是内皮细胞的良性增生,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肿瘤。表现为显著的出生后几个月内生长,随之缓慢在数年内自行消退。自然病程与血管畸形不同。2-6岁时逐渐退化,7-10岁时完全退化消失,约50%的儿童退化后的皮肤正常,剩下的有不同程度的毛细血管扩张、萎缩、纤维脂肪残留、或瘢痕形成(特别是婴儿期出现溃疡的患儿)。发生在某些特定部位如面部、颈部、腰骶部的婴儿血管瘤可能与系统性畸形有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唐旭华
历史
婴儿血管瘤是指发生在婴儿期的血管肿瘤,有特征性临床和组织病理表现。婴儿血管瘤经常用来多种血管异常包括血管畸形,曾经有多个名称,包括胎痣、单纯性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血管发育不良、草莓状痣、毛细血管瘤。血管瘤曾经是描述先天性和获得性血管皮损的通用词汇,不用考虑他们的生物学行为。1982年,Mulliken和Glowacki首先提出血管胎记应给根据生物学和临床行为分类,包括2类:血管肿瘤和血管畸形。血管肿瘤表现为细胞增殖,包括婴儿血管瘤、后期的化脓性肉芽肿、其他罕见的血管瘤包括丛状血管瘤和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血管畸形是指血管形态发生学异常,新生儿期常见,但不像婴儿血管瘤,血管畸形在1岁内不会快速增殖,也不会自行消退。血管畸形表现为发育不良的血管类型和他们的流动特性。
流行病学
婴儿血管瘤是婴儿期最常见的肿瘤。多数皮损在出生后数周内发现,到1岁时有10-12%的婴儿出现血管瘤。出生时立马出现的血管瘤约有1-2.5%。女孩多见,女性:男性比为2-5:1。而且严重的并发症也更多见于女孩(女:男=7:1)。早产儿更多见,出生体重小于1000克的有23-30%出现血管瘤,1000-1500克之间的有15%出现血管瘤。施行了绒毛膜穿刺的婴儿发生率较羊膜腔穿刺或没有施行穿刺的婴儿出现血管瘤的概率多3倍。高龄产妇的孩子也容易出现血管瘤。婴儿血管瘤常散在分布,仅10%有家族史。
发病机制
有多种假说,包括:1)血管内皮细胞发生了体细胞突变,从而导致与正常微血管不同的生物学行为。2)血管瘤外周环境中的细胞如单核细胞、纤维母细胞、间充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引起正常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从而形成血管瘤。3)血管瘤细胞来源于胎盘,因为与胎盘内皮有同样的免疫组化表型,如葡萄糖转运蛋白-1、merosin、FcγRII、Lewis Y抗原,胎盘内皮栓塞在某个部位从而增殖形成血管瘤。4)血管瘤起源于不成熟的内皮前体细胞。
临床表现
包括三个不同亚群:1)血管瘤前期皮损;2)新生儿期形成的典型的血管瘤,与后期发生的血管瘤有共同的自然病程;3)罕见的先天性血管瘤,表现为子宫内增生,出生后几乎不生长,要么出生后快速消退或不完全消退或不消退,这组皮损称之为快速消退的先天性血管瘤(RICH)或不消退的先天性血管瘤(NICH)和不进展的血管瘤。
- 上一篇:毛细血管瘤病变有何特点
- 下一篇:血管瘤的种类有哪些?
相关文章
-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